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企业全球重组疾呼“劳资政”共和/张喜亮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3:50:11  浏览:923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企业全球重组疾呼“劳资政”共和
——企业全球化重组中的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侧记
张喜亮

   美国金融危机向全世界扩散,欧盟国家债务危机致使欧元区濒临解体,金砖国家经济通货膨胀高企经济增速下降,所谓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危机殃及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WTO十年倍受世界瞩目。欧洲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示威罢工声势浩大,意大利等国政府垮台,欧洲将如何走出危机的阴霾?欧洲各界要员齐聚布鲁塞尔,峰会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12月5日至6日欧盟委员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主办了“企业全球化重组中的社会责任国际讨论会”,来自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南非、土耳其、摩洛哥、意大利、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的代表三百人多人聚首号称欧盟首都的布鲁塞尔,20多位从事劳动关系研究的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王国的首都,这个国家竟然没有政府的时间打破了世界记录。我应邀作为来自中国的唯一演讲者,怀着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在会议的前一天转机德国飞抵布鲁塞尔,这里的绵绵细雨似乎在倾诉着欧洲的苦楚和彷徨。

  一天半的会议,简洁热烈而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天上午欧盟委员会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致辞,表达了由衷的欢迎和期待的心情,会议就进入了主题。演讲嘉宾分六个专题集中发言。会议第一个专题是发布欧盟委员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企业全球化重组的社会责任”主题报告和提交会议的国别报告。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居然是一个英国人作关于中国的报告。或许会议主席也感到了一些尴尬,解释道:虽然有的报告并不是本国人演讲,这样或许能够多一份分享。他的这个报告基本没有涉及会议的主题,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中国现在所进行的基本上是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国家剥削人民的利益,中国并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第二,中国已经丧失了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的问题将使中国经济出现更大的问题。这个报告简直就是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无知,严重偏离了会议的主题。我飞快地整理着反驳的思路。终于熬到了自由辩论的时间,我第一个发言:我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人最讲政治,来到这个会场我开眼了,英国有的人比我们更讲政治。这是个企业全球重组之社会责任的会议,不讲企业可是离题太远了呀。让我简单介绍一下吧,中国企业重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用工、工资和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第二个阶段是企业重组,至今中央企业仅存117家,民营企业得到了大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就是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关注民生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建共享”。中国的企业重组改革也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我们积累了经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有机会的话愿与各国代表分享这些经验。

茶歇的时候,很多国家的代表向我表达了对中国的祝福,期待中国能够引领世界走出危机。那个英国人几乎都没有招呼一声便离开了会场。 会议当天下午我与土耳其、巴西、加拿大等国的代表分别作主题演讲。一个很有趣但我觉得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发生了。我的座位本来是被摆在最边上的,会议主席上台巡视了一下,就把我的名签放到了主席的位置上,把他自己的名签放在了我的旁边。为了确认一下这个事实,我用英语问道,这个是我的座位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又用他日常用的德语真诚地表达了感谢。会议主席热情洋溢地请我演讲:

  尊敬的主席、各位同仁:上午我简短地介绍了以改革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三十年里中国企业重组经历了许多困难,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入WTO这十年,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中央企业从原来的500多家减少至117家,中国的关税从15%以上降低至9%以下,并且还在继续降低。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必须正视资本和资源甚至是劳工在全球优化配置的现实。任何保护主义都不可能解决本国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外资在内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不是那么的好,一些企业把社会责任误解为分担政府的责任,还有的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当作广告。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的内在要求。所谓现代企业:第一,通过生产或服务满足并引领社会消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第二,现代企业至少是投资人、经理人和劳动者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企业中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第三,现代企业不是投资人的私人财产,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独立主体。劳动者对企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投资人和经理人,必须保障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必然的行为,反对唯利是图的企业原始理念。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APCE会议上提出促进就业、完善劳动者成长成才机制的观点,反映了现代企业的精神。企业全球重组需要尊重并适应当地的文化,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理念和行为习惯。企业需要培育自身的文化,并被劳动者认同且贯彻在工作之中,尊重工会的作用,吸收劳动者参加管理。在商言商,外资企业干涉投资地的政治和和勾结政府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又有开放的政策,建议我们共同研究“在中国投资和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策略”这个课题,分享企业全球性重组的经验。 会议主席点评我的演讲,对“企业并非投资人的私有财产”和“尊重投资地文化”以及“企业在全球重组不可逆转”等观点,表示了认同和肯定。

自由辩论阶段,一些代表反映经济危机下本国劳工失业、生活困难的问题,也有代表表示反对企业外迁和裁员,还有代表提出对失业者进行技能培训和教育改革的问题,有一个女性代表说,她的国家也有企业竟然把履行社会责任当作向政府公关的手段,等等。各国代表对欧洲的经济状况表示了担忧,希望得到一剂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会议主席首先请我回应这些问题。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来说,我们是不喜欢对别人家的事情指手画脚的,更没有好为人师习惯;所以,我想我不是人类的导师,更不能自以为是,我们只能说说我们自己家的事情。我回应道:不可能有一个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解决各个国家的困难,中国的企业重组也经历了极度艰难而痛苦阶段,我们曾经有过4800万人下岗失业情况。困难总是存在的,解决困难的方法比困难会更多。近看困难,困难好似高山挡住了双眼,远看困难,困难好似风景值得赏玩。欧洲目前的困难或许前所未有,我相信经历了这个痛苦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等,都会有很大的转变,获得新生。按照现代企业的观点思考问题,我们创造更好的新产品、提供优质的新服务,企业不赚钱、不发展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们需要创新,中国正在进行经济机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的航天卫星、深海勘测、互联网络还有高速铁路等等,都获得了大力的支持和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有代表对当前各国企业不严格执行劳动法律的情况表达了不满,提出加强监察和促进劳资谈判的呼吁。欧盟委员会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给我深刻的印象:我们呼吁加强劳资对话,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加强政府与企业和劳工的对话,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包括NGO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对话,共同努力应对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听到这两个“和谐”和一个“共同努力”,我油然升起了亲切感,这是多么中国的语言呀!当我们推动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时候,劳资谈判的发源地地却悄然淡化劳资对立而大谈“和谐”了,并奋力疾呼“劳资政”的共和。有位同仁的话也很让人深思:我们刚刚市场,他们开始计划了;我们刚刚民主,他们开始集中了;我们刚刚开放,他们开始保护了;我们刚刚谈判,他们开始和谐了……。有句话说,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我却说,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失去自我不应该!

(主要观点发表在人民政协报19/12/2011,xlzzxl@tom.com)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现行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宜黄县人民法院 肖文军


我国的证据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是长期的司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益加强,法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我现行的证据制度越来越表现出与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一面,一些法学界人士对此也提出了诸多疑义。笔者从事审判实务多年,在这其间对我国的证据制度感受颇深,我们现行的证据制度确有许多缺陷需要改进。
一、 证据是诉讼灵魂。
证据是理所当然的诉讼的核心和灵魂。所有的诉讼都应是围着证据展开的,所有的裁判文书都应是以证据为依据。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整个诉讼活动不过是玩弄证据的艺术",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过份。所以谈到证据制度的改革,其实就是谈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
1994年笔者开始从事审判工作,这时法院的审判方式基本上表现为纠问式审判方式,审判员的庭审中法庭调查阶段的思路大致是:原告陈述→被告答辩→向原、被告发问→原、被告举证→原、被告相互发问。至于质证、辩证因大多数审判人员认为是属于法庭辩论而在调查阶段被忽略,对证据认定,在庭审中几乎是不多见的。幸喜,随着我国这些年审判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法院的法官终于从纠问式审判方式中走出来,在庭审中更趋向于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法庭调查阶段的思路大致是原告陈述→被告答辩→原告举证→被告质证→法庭认定→被告举证→原告质证→法庭认定→原、被告相互发问,而向原、被告发问原先必经的程序在庭审中已不常见。现在看来无疑是一个大的飞跃。我国审判制度的改革也终于走向正轨,证据制度也由审判制度的分支成为核心。
二、证据基本特性的划分。
谈到证据基本特性,无非是谈证据的三性: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也有的学者提法为客观性、因果性、合法性)。笔者认为将证据基本特性归为这三性是混淆了证据的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证据三性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证据的三性是指作为定案的证据要同时具备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这一观点在审判实践中实在难以操作,在审判实践中不具有合法性的证据确是案件的主要证据的情况普遍存在,如无效的合同因其内容不合法,而我们要否定它作为定案的证据,那我们应依据什么证据来判案,而我国法律规定无效合同应由有过错方承担责任,但无效合同在诉讼过程中不作为定案的证据,要过错方承担责任也就变成无证据支持,因而过错方可以不承担责任,造成了审判陷入两难境地。尽管这样有的学者仍坚持认为"证据的法律性决定了证据的许可性,只有符合了法律的要求,取得了法定的形式,为法律所许可的与案件的联系的客观事实,才能作为证据使用,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摘自《证据学》,胡祥福主编) 。笔者认为证据的基本特性应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划分,所谓证据的实体性是指证据本身所具有证明力的性质,它应包含以下内容,证明案件实体上的证明力和案件程序上的证明力。在证据的实体性中证据应具有以下特性:客观真实性,关联性。证据实体中的合法性与否不应列入其内,如无效合同应列为定案证据,作为证据的无效合同证明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证明合同无效的证据,因此我们不能否定无效合同作为定案证据,由此也可以得出证据实体合法与否不影响证据作为定案证据的效力。所谓证据的程序性是指证据具有能否成为定案证据的性质。它应具有以下特性:(一)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用非法手段、非法途径取得证据是为法律所严格禁止的,如刑讯逼供、欺诈等手段取得的证据和通过赌博途径取得欠条都应禁止。强调证据取得合法是为了充分保证证据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作为证词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障。前不久,笔者看到一文,文中作者建议仅对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非法取得的证据,如刑讯逼供取得的证据。笔者对此观点极不赞同,如此观点成立,必然是刑讯逼供成为合法化,那将是我国法制的一个大的退步。(二)表现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根据我国诉讼法规定,凡是作为证据的材料,必须是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证据法定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大同小异,如物证、书证、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勘验笔录等。证据的法定形式离不开证据的内容而单独存在。证据如果没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即使是它具备了证据的法定形式,也毫无证明价值,也不能称之为证据;反之,证据仅有客观内容而没有法定的形式,就无法进入诉讼,更无法对它进行审查判断,因而,它也无法起到证明作用,也才能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证据的效力问题。
何谓证据的效力,就是证据证明力的问题。而认定证据就是判断证据有无证明力的问题。这点说起来容易,但在审判中却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审判人员反思。(一)如交通、消防、物价等部门的鉴定结论应如何认定,我们的审判人员大多都毫无疑问的接受了这些鉴定结论,致使一些明显存在缺陷的鉴定成为定案的依据。似乎我们的一些审判人员分不清鉴定结论是证据还是判决,对鉴定结论是不加审查判断的采用。如笔者曾看到一份判决书事实部分所写:物价部门依原告陈述物品(已灭失)所作的价格鉴定为***元。显然,做出鉴定结论的鉴定材料并非充分可靠,结论的真实必然是有疑问的,判决书采用这事实是存有疑问的。笔者认为鉴定结论虽是一种科学的判断,在诉讼中是一种重要的证据,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它优越于其他的证据,它仅仅是证据,同其他证据一样也可以被排除在定案证据之外。(二)已经认定的证据效力还会有高低之分吗?前面已经说过证据的效力是证据证明力的问题,证据是证明案件过去曾发生的事实。既已认定的证据其效力便已被确定,也就是证据事实被确定,当然不存在效力高低之分。这本是浅显的道理,但我们仍有许多的审判人员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相反的观点,如笔者在看到一份判决书,事实部分认定了原告与被告签订的一份合同,而在理由部分却写到这份证据的效力低于其他证据,而不被采纳。以上这些问题在我们审判实践中并非个别例子,笔者所举例也是在审判实践所见的一部分。
四、证据的认定。
证据的认定是指在庭审中如何认定证据的问题。认定的证据事实就是判决的依据,判决如何充分说理也在于证据的支持,因此证据的认定在庭审是至关重要,可以说现在庭审的核心对于审判人员来讲就是如何认定证据。但在大多数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较为注重庭审的控制和驾驭,而常常忽略了认定证据这个重要环节,在庭审审判人员对证据的认定往往过于简单,仅仅是认定了证据有效与无效的问题。如在一次庭审中,原告提供了某单位的一份证明证明被告欠其货款,被告质证意见是:对证据无异议,属实,该证明证明了被告已不欠原告货款,债务已转移。而审判人员的意见是:因被告无异议,本庭对该证明予以认定。我们从中看不出审判人员是认定哪一事实。笔者认为证据认定应作到充分全面,而不单单是认定一份证据有效无效的问题,证据的认定应包括证据事实的认定。对于以上事例,笔者认为在综观全案的情况下,对证明的认定应表述如下:原告提供的某单位证明证明了被告欠原告货款(或被告不欠原告货款)这一事实,本庭对这一事实予以认定。上一事例还反映了一个证据认定的问题,我们的审判人员是否应受到当事人的约束,还是完全独立。笔者认为证据的认定是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证据的认定是由法庭来完成,因此审判人员应当是独立完成证据的认定。这有利于人民法院将一些当事人双方无疑义的不合法的证据不成为定案的证据。如赌博之债的证据。
以上几点看法为笔者日常所积累,圈点成文,但受本人水平限制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4号)


  现发布《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刘 淇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八日


第一条 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全和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本市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的建制镇、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集贸市场、建筑施工现场、停车场、存车处的管理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单位),均须遵守本办法。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通过制定居民公约或者村规民约等形式,动员本居住地区的居民、村民搞好住宅门前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在本市居住和生活的公民,均有参加“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维护良好城市环境的义务。
第三条 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遵循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单位应当承担以下“门前三包”责任:
(一)包环境卫生。负责划定的责任区内环境整洁,清扫地面,清除痰迹、污物、废弃物和积水积雪,制止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废弃物和乱贴乱挂。
(二)包绿化。在划定的责任区内,按照园林管理部门的规划布置,种植并管护树木花草,维护绿化设施。
(三)包社会秩序。在划定的责任区内,不乱堆乱放杂物,不乱设摊点,不私搭乱建,不乱停车辆。发现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违反规定的,或者发生打架斗殴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有权予以劝阻、制止,并应当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条 各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区按照下列原则划定:
(一)各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区,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划定。其中地处城市道路两侧临街的单位,其责任区是本单位临街一侧房基线(有护栏或者围墙的,从护栏或者围墙起算)至便道道牙;无便道的,至道路中心线;无毗邻单位的,从本单位四周房基线起算(
有护栏或者围墙的,从护拦或者围墙起算)。
(二)各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区内有经批准的集贸市场、停车场、存车处和零散摊位等的,由集贸市场、停车场、存车处的管理单位和零散摊位的经营者按照批准或者规定的范围,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条 各单位按照本办法承担“门前三包”责任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接受市和区、县有关管理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
(二)确定专人并配备必要的工具,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区内的日常维护管理,做到地面无痰迹、烟头、纸屑,无散落或者悬挂的塑料袋等废弃物,无污水污物,无乱堆乱放,无乱停车辆,无私搭乱建,无乱贴乱挂,绿地内无废弃物,树木花草管护良好,树木上无拴、钉、刻、划,
绿化设施保持完好。
第六条 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工作由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主管,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的落实,按照年度与辖区内各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
第七条 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对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
城区、近郊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各单位违反“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
远郊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有关的管理部门,对违反“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
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违反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第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应当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对单位负责人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市政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1985年12月17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1999年3月18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